ylzzcom永利总站(CN)线路检测-BinG百科NO.1

学术交流

12月17-19日 第二届中国·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

发布者:刘花德发布时间:2015-12-08浏览次数:1410

为促进徐州及淮海经济区清洁能源领域政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徐州化学化工学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共同承办的 “第二届中国×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将于20151217-19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会议将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发展、新应用的主题进行研讨,以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并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奠定基础。热忱欢迎广大高校师生和企业研发人员参加本次论坛,交流最新的产学研成果。

 

第二届中国·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

日程安排表

(20151217-19日)  

 

1217(周四)

14:00-21:00

与会专家抵达徐州

1218(周五)

7:30-8:00

早餐

会议地点:徐州工程学院行政楼一楼报告厅

8:20-8:50

开幕式

1.徐州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超教授致辞

2.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元林教授致辞

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院长屠树江教授(致辞)

上午

主持人:刘天西教授复旦大学

8:50-9:25

报告1侯仰龙教授北京大学

题目: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化学设计与锂电应用

9:25-10:00

报告2张山青教授 Griffith University

题目:Sustainable Biomass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10:00-10:10

休息

主持人:高学平研究员南开大学

10:10-10:45

报告3杨汉西教授武汉大学

题目: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

10:45-11:20

报告4李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题目:超级电容器的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

下午

会场一:江苏师范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报告厅

主持人:艾新平教授  武汉大学

13:50-14:15

报告5余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题目: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其高性能储锂(钠)

14:15-14:40

报告6李彦光教授苏州大学

题目:Engineering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is

14:40-15:05

报告7刘利民教授北京计算科学中心

题目:光电催化材料的理论设计

15:05-15:20

休息

主持人:张联齐教授天津理工大学

15:20-15:45

报告8王久林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

题目:富锂三元材料的界面修饰

15:45-16:10

报告9杨树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题目:基于石墨烯的特性设计制备高性能新能源材料

16:10-16:35

报告10张强教授清华大学

题目:多级结构碳提升锂硫电池性能的原理和方法

16:35-17:00

报告11郗凯博士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题目:Nanostructure Engineering of Sulfur and Transition Metal Oxide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会场二:江苏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报告厅

主持人:江苏大学李华明教授

13:50-14:15

报告12彭章泉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题目:锂-氧电池反应原理

14:15-14:40

报告13王双印教授湖南大学

题目:二维纳米材料的表面调控及其电化学应用

14:40-15:05

报告14黄小青教授苏州大学

题目:铂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应用

15:05-15:20

休息

主持人:苏州大学钟胜奎教授

15:20-15:45

报告15金钟教授南京大学

题目:碳基及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能源应用

15:45-16:10

报告16周亮教授武汉理工大学

题目:Rational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16:10-16:35

报告17庞欢教授扬州大学

题目:铁系磷酸盐微纳材料的合成及其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

16:35-17:00

报告18张育新教授重庆大学

题目:MnO2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先进设计

江苏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报告厅

17:00-17:25

墙报展示

17:25-17:35

闭幕式

 

 

1219(周六)   会后交流

上午

早餐

8:30会后交流研讨

下午

专家离徐

 


附:报告人和主持人简介

侯仰龙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化学设计与锂电应用

报告人简介:侯仰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与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研究。发展了单分散磁性纳米材料的通用制备方法,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纳米耦合磁体化学制备新策略、探索了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应用。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为Wiley等出版社撰写中英文章节9篇,在国际和各类双边会议上作大会或分会邀请报告30余次,发起/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分会10余次,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北京市优秀人才(2009)、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9)、青年科学之星新人奖(201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北京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11)、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2)、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正主持或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等课题。现任Scientific Reports (NPG)Advanced Science (Wiley)Science China MaterialsRare Metals等期刊编委,国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科组会评专家,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张山青教授格里菲斯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Sustainable Biomass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报告人简介张山青教授,现任职于格里菲斯大学环境学院,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ARCFuture Fellow,澳大利亚昆士兰华人科学家与工程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王宽城优秀海外青年科学家(2010),Aqua Diagnostics Pty Ltd.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纳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在半导体纳米材料、电化学分析、水质监控、有机污染物降解,能源转换和储存等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果,在JACS, Nano. Lett.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atalysi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mui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授权国际专利6项并商品化。

 

杨汉西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

报告人简介:杨汉西教授是著名的二次电池专家。197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赴英国Southampton大学学习,1987年获博士学位。1988-1990年在武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任武汉大学副教授,91年任教授,93年起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化学能源转换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体系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项目和国防预先研究项目等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李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超级电容器的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

报告人简介:李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工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01年在中科院金属所获得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部,一直从事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用碳基纳米材料及相关器件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迄今已在本领域国际知名外学术刊物Angewandte Chemie, Adv MaterAdv Fun Mater,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Nano, Adv Eng Mater等发表论文190余篇,相关论文被SCI论文他引超过10000次,Google scholar 2010年至今,引用接近16000次,h指数5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申请国家专利13项,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被聘为《新型炭材料》和《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编委。

 

余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其高性能储锂(钠)

报告人简介:余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和德国(洪堡学者)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担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的电化学制备、化学储能及相关电化学基础研究。包括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已发表SCI研究论文80余篇,这些论文中有30多篇是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CS, 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 Energ.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SCI他引用3000余次。已先后获得了3项国际专利和2中国专利。

 

李彦光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Engineering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is

报告人简介李彦光教授,20057月,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20107月,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化学博士学位;20107月至20136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10月,入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低微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电化学催化;能量存储:超级电容器与电池;光解水。200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奖(Presidential Award)2010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研究生奖(MRS Silver Award)2013年获得第四批江苏省特聘教授资助,2014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杰青”、国家“优青”、人保部“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李彦光教授所在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效能量转换的无机纳米功能材料,围绕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控制制备及其在光--化学能相互转换中的应用探索开展工作,重点发展它们在电化学催化、电池储能和水的光电裂解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Nano Letter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一些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论文总引用次数7500多次。

 

刘利民教授,北京计算科学中心,博导

报告题目光电催化材料的理论设计

报告人简介刘利民,男,1977年生于河北唐山。现任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绿色能源材料的理论设计。2000-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叶恒强院士;攻读博士期间到英国胡培君课题组联合培养一年。2006-2011年,先后在德国弗里茨哈伯研究所(Fritz-Haber-Institut, MPG),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伦敦大学学院),和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119月全职回国加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2012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目前在JACS, Phys. Rev. Lett., Energy Environ. Sci, ACS Nano, Nano Energy, J. Phys. Chem. Lett., Small, Nanoscale, J. Mater.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多篇,3篇文章被选为封面文章,两次被本领域国际著名刊物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J. Mater. Chem.邀请基于本人工作撰写相关综述文章。

 

王久林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富锂三元材料的界面修饰

报告人简介王久林博士,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2-2004: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博士后;2006-2007: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化学学院,亚历山大..洪堡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能化学电源用关键材料、锂硫二次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其它相关表面处理及电化学器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和面上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SJTU-UM国际合作创新基金、上海交大-航天八院联合实验室项目等。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等荣誉。长期从事纳米电极材料和锂硫二次电池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SCI文章共计90余篇,累计被引超过3800次,H-index33

 

杨树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基于石墨烯的特性设计制备高性能新能源材料

报告人简介:杨树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单原子层二维材料(石墨烯、MoS2MXenes等)的制备和储能研究。200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7-2011.8在德国马普聚合物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Klaus Müllen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9-2014.3在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Pulickel M. Ajayan教授课题组任Project leader。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诸多国际著名期刊上,如Acc. Chem. Res.1篇), Angew. Chem. Int. Ed.3篇), Adv. Mater.6篇), Nano Lett.3篇), Sci. Rep.1篇), Adv. Funct. Mater.2篇)和Small1篇)等共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有15篇。外加共同作者的论文Nature Commun.2篇), Adv. Mater.4篇)和J. Am. Chem. Soc.等近50篇。这些论文短期内被材料化学领域同行大量引用(4000余次),H因子29。应邀承担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如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 Carbon等的审稿人。

 

张强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多级结构碳提升锂硫电池性能的原理和方法

报告人简介张强教授,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进行本科及研究生的学习,2009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97月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从事碳纳米管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开发。20103月赴德国马普协会Fritz Haber研究所从事碳纳米管原位生长及纳米碳基能源材料的研究。20119月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The 2012-2014 Excellence in Review Awards for CARBON等奖励。201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目前主要从事能源材料研究,已在Nature Comm.,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Carbon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他引4500余次,h因子为43。申请中国专利25项,PCT国际专利2项。

 

郗凯博士剑桥大学

报告题目:高比能硫基复合正极材料的构建和应用

报告人简介:郗凯,研究助理,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应用化学专业硕士,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英国化学会会员,美国材料学会会员,旅英中国学人化学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员,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曾与诺基亚剑桥研究中心和剑桥二氧化碳捕捉公司(CambridgeCarbon CaptureLtd)开展合作研究;早年曾在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拥有8年新能源材料研发经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能锂硫电池,安全绿色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光电转换器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欧盟科学研究委员会(ERC),英国工程与自然工程研究理事会(EPSRC)计划。已发表国际论文二十多篇,申请欧洲专利中国专利多项,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中作报告和讲座。2014年,获得唐宁创业奖(Downing Enterprise),2013年,获得陶氏化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奖(Dow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Student Challenge Award);2011年,剑桥大学Homerton学院研究奖学金(Homerton College Research Grand);2010-2012年,剑桥大学海外学生奖学金(Cambridge Overseas Trust)。2012年,与剑桥团队共同创立CamBattery (英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申请欧洲专利),致力于高能锂硫二次电池的商业化。团队于2012年中获得由“剑桥大学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创业大赛最高奖,公司“CamBattery”荣获年度科技类最高创业称号(TechnologyStart up of theYear)。于2012年底获得“全英学联2012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高科技创新组”一等奖,并受邀接受央视采访。2012年,以创新团队领队身份出席中国留学生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

 

彭章泉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锂-氧电池反应原理

报告人简介:彭章泉,长春应化所研究员。1997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7月和200312月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分别获分析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4月至20061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做洪堡研究员(激光化学)20061月至200711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自由基电化学)200711月至20124月,在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做研究助理(-氧电池)20124月起被全职聘为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基础电化学,(2)现场光/质谱电化学, (3)-离子/-氧电池。研究成果:已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Chem.,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超过2000次。应邀撰写书籍章节一章。2004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2003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八完成人)。

 

王双印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二维材料的表面调控及其电化学应用

报告人简介王双印,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主任。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2010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2011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做博士后, 2011~2012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做博后;2012~ 20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玛丽居里学者。201307月份入职湖南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维纳米材料、新型碳材料、电化学、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全钒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目前已在JACSAngewChemACS NanoChemComm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篇,被引用2500余次。

 

黄小青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铂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应用

报告人简介:黄小青教授,20056月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在西南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获学士学位;20119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获博士学位,导师为郑南峰和郑兰荪教授;20119月至20146月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导师为著名材料科学家Yu HuangXiangfengDuan教授。2014年受聘于苏州大学材化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无机\有机纳米材料控制制备;多功能纳米材料;金属纳米催化剂;能源储存及转移;生物纳米材料。在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Angew. Chem. Intl. Ed.Adv. Mater.NanoscaleJ. Mater.Chem. AChem.-Eur. JNat. Nanotechol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Small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现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苏州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费和中组部青千计划科研启动费。

 

金钟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碳基及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能源应用

报告人简介金钟,男,1983年出生,江西贵溪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大学材料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李彦教授。2008-2010年为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10-2014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博士后。2014年起在南京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碳基和无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及能源应用。已在Nature Commun.JACSNano Lett.Adv. Funct. Mater.ACS NanoChem.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47篇,他引次数2000次,H因子23,专利授权2项。

 

周亮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Rational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报告人简介周亮教授,现任职于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和2011年先后在复旦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2011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后;2012-201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后,并被澳大利亚生物工程和纳米科技研究中心聘为名誉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储能用功能纳米材料;在国际知名杂志已发表论文50多篇,他引2000多次,H因子为22.

 

庞欢教授扬州大学

报告题目:铁系磷酸盐微纳材料的合成及其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

报告人简介:庞欢教授,现任职于扬州大学,19854月出生,20076月获徐州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19月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近五年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Society Reviews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Nano Energy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0的论文15篇,论文被引次数达1900次,H因子为25。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厅创新型科技团队1,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项。20144月首届全国纳米科技前沿论坛秘书组成员,2014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首任理事。

 

张育新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MnO2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先进设计

报告人简介:张育新先后在2000年和2003年在天津大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曾华淳教授(全球Top100化学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后,2009年加入重庆大学材料学院,2014年破格评聘为教授。2010年入选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他长期在多维度和多组分的可控自组装纳米技术、以超级电容器应用为导向的自组装新体系和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用次数1000次。ESI高被引论文5篇,ESI hot papers 1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邀请综述1篇。论文成果集中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Scientific ReportsJ Power Sources等材料和物理化学领域权威期刊。目前担任现担任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J. Chemistry的客座编辑、功能材料学会理事、《功能材料》编委,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30个材料领域的国际期刊审稿专家。张育新博士先后主持并参与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重庆市中美重庆大学-帕克联合研究院基地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新型自组装纳米结构方面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6项。

 

刘天西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2年获河南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德国Dortmund大学,洪堡学者;2000-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科学家;20044月回国工作,现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导。回国后先后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及其跟踪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2011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度获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主要从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静电纺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其中10篇入选ESI Highly Cited Paper),他引5800余次,H-index4420139-- 20158月,任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团长;20149-- 20158月,任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徐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挂职)、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团长。

 

高学平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高学平研究员,分别于198719901995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研究员,2001年被选聘为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工学院大学(1997.5-1999.3)、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01.6-9)、悉尼大学(2004.10)和昆士兰理工大学(2006.8)进行访问研究。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研究工作主要为新能源材料与化学电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新型高性能二次电池的基础研究(2015CB2251100)的课题任务(课题负责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100余篇SCI收录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论文共被SCI他人引用6000余次,H-index45。其中有14篇论文入选ESI近十年高引用论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曾获得2003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1)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6)

 

艾新平 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艾新平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家科技部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监理专家,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国家发改委战略型新型产业等专项的立项评审专家;现任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指南专家;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多项;长期从事电化学能源材料与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安全性技术,以及高比能锂-硫电池二次电池,提出并发展了电压敏感隔膜、热敏感电极、热敏感材料等安全性新技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张联齐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联齐研究员,20033月于日本佐贺大学博士毕业;目前,天津理工大学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34-20085月先后于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和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6月回国,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8研究所化学与物理电源国防重点实验室,担任先进电能源材料池课题组长;2010年作为引进人才到天津理工大学工作,担任研究员;同年(2010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1年获天津市131第一层次创新人才称号,2012年获天津市特聘教授称号,长期从事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发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到: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锂离子电池技术;废旧锂离子电池再资源化。近五年主持过包含国防973、科技部863、国家基金等20余项项目,总经费达到2000余万元。至今已经发表 70多篇包括J. Mater.Chem., Electrochem.Commu., J. Power SourcesJ. Electrochem. Soc.等专业杂志论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是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Acta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等期刊审稿人。

 

李华明教授,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19658月生,重庆市人,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生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2-2004年在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任教。2000-2001年在厦门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进行访问研究。20048月调入江苏大学化学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现任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带头人,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结构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已在AIChE JournalChemical Communications, Green ChemistryChemSusChem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arbo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30余篇,18篇论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 TOP 0.1%热点论文,论文共被SCI源期刊引用3600余次,H因子为354篇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主参编著作5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2年获第五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

 

钟胜奎教授苏州大学钢铁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钟胜奎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副院长,苏州市冶金资源高效利用与冶金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项目等共20余项的研究以及技术开发工作,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新型锂离子电池用磷酸盐正极材料的基础研究》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