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概况
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56年,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1998年获有机化学硕士授权点,2011年获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自然指数(化学)2016年11月世界排名268,内地高校44,化学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学科带头人屠树江教授连续三年进入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经过多年的建设,化学学科已发展成为目标与定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科方向稳定、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学科。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人,专任教师75名,双聘院士2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2名;67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入选省“333工程”三层次培养对象,2名被授予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人才;1团队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8名入选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名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名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2名被授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科定位与目标:充分利用江苏师范大学学科门类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本学科与材料、生物和环境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学科前沿,围绕淮海经济区发展重大问题,打造一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在杂环化学、金属有机、电化学与传感器、生命分析、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等学科方向不断攻克学术前沿难题,获得对学术研究和行业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化学专门人才;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重大影响、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学科。
学科优势: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强。主要表现在:(1) 化学学科ESI排名逐年上升;(2) 以高水平项目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生科研实践渠道多样,参与率高,成果数量与质量均受同等瞩目。大部分研究生参与导师的国家或省部科研课题。培养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强,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每年招收研究生30人左右,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10篇(一区30篇、二区60篇),有15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3)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善,近三年博士升学率达到21.6%,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学科特色:本学科既注重化学学科各方向之间的融合,也注重化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如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药、食品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的交叉,以化学学科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个别学科方向优势突出,如有机化学方向在全国师范大学网上排名第一;通过学科交叉与协同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使江苏师范大学工程学科达到ESI前1%的接近度为0.99;人才培养质量高,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累计15篇。
学科方向设置: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现为一级学科硕士权点,形成了杂环化学、生命分析化学、无机材料化学和电化学等4个稳定研究方向。
(1)杂环化学:主要针对化学键难以选择性重组问题,开展杂环化合物的高效、绿色合成方法学研究,利用多组分反应策略,特定的催化手段,实现化学键的高效重组,建立杂环骨架的定向构筑及药物候选杂环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
(2)生命分析化学:主要建立了单分子和单个纳米颗粒的光谱成像方法,并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和超分辨定位。单分子检测技术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口健康关键技术。
(3)无机材料化学:主要开展发光材料、纳米材料的研究,设计合成了一些金属发光材料、纳米材料,建立了构建高性能无机材料的新方法。
(4)电化学:主要致力于开展高性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开发高性能电池的方法。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近5年发表SCI论文470余篇,其中二区以上190余篇(包括了JACS、ACIE、PNAS等化学类顶尖期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38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图1)和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研经费合计4562.6万元,年人均18.3万元。本学科共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7人,省“突贡”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杰青”各1人,有20人先后获得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 ”等人才项目,博士化比例达到90%以上。
图1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
国内外影响:本学科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有地位、省内有优势。本学科是ESI全球排名前1%、江苏省优势学科,其中有机化学网上排名为全国第15名、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名、江苏省内位居南京大学之后,排名第2。本学科研究成果显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项。